【引言】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的热映,让我们再次聚焦到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——正当防卫。影片以鲜活的现实题材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,让我们又一次审视和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适用条件。而在这场关于正当防卫的讨论中,昆山反杀案无疑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标志性案例,这起曾轰动一时的案件,其背后蕴藏的正当防卫之辩,至今仍让人深思。
案情简介
于海明,一个普通的市民,在夜晚的街头遭遇醉酒男子的持刀袭击。生死攸关之际,他奋起反抗,夺刀反击,最终造成醉酒男子死亡。这起案件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。
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,于海明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。有人认为,他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,属于正当防卫;而有人则认为,他的反击过于激烈,构成了防卫过当;甚至有人认为他构成故意杀人。这场关于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辩论,不仅在于海明个人的命运,更关乎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的权益保障。
律师释法
正当防卫,作为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,其目的在于保护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,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条规定:“为了使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,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,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,属于正当防卫,不负刑事责任。” 然而,在司法实践中,正当防卫的认定却常常充满争议。昆山反杀案的处理过程,正是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一次深刻检验。
司法机关在认定于海明的行为时,没有简单地站在理性人的立场进行评判,而是充分考虑了当时的紧急情况、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于海明的防卫手段等因素。最终,他们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,不负刑事责任。这一认定结果不仅让于海明得以洗清冤屈,更让公众看到了法律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尊重和保障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不法侵害时,公民有权利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。这种权利是受到法律明确保护的,而不是一纸空文。
结 语
昆山反杀案的意义在于,它唤醒了沉睡的刑法“第二十条”,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适用条件。它提醒我们,在判断正当防卫时,不过于依赖事后诸葛亮的理性判断,应当站在一般人立场,考虑到当事人在紧急情况下的真实感受和反应。同时,它也促进了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稳定,增强了公众对于法治的信心和认同。
电影《第二十条》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了昆山反杀案等现实案例,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它呼吁我们关注法治建设,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,让法律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正当防卫,不仅仅是一项法律规定,更是一种社会正义的体现。让我们以昆山反杀案为鉴,共同推动中国法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,让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。
编辑 | 江国栋 赵诗宇